中国植物保护学会3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来源:未知作者:-1
发布时间:25-04-07
编辑: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了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经遴选,本届共有 987 名青年科技人才荣耀登榜。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推荐的西南大学尚峰副教授、宁波大学何雨娟助理研究员和贵州大学高杨杨特聘副教授等3名青年才俊成功入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由中国科协赋能全国学会、扶持32岁以下青年的一项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目前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和认可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被誉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第一块踏板”、青年科技人才科研创造关键时期的“雪中送炭”工程。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高度重视人才举荐工作,持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托举力度,创新并丰富托举举措。学会凝练出一套具有鲜明学术共同体特色的选才、育才与用才机制,切实提升青年人才的获得感与自豪感,增强青托工程的权威性、影响力及吸引力,全力支持青年人才挑起大梁、担当主角。
尚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蚜虫适应逆境胁迫的成灾机制及持续控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工作。阐明了蚜虫-共生菌互作协同抗逆的分子机制,揭示了miRNA作为“接收和传递介质”调控蚜虫翅可塑性的机制;构建了稳定高效的蚜虫dsRNA递送方法,提出靶向控蚜新思路。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PNAS(2020、2024)、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21)、Insect Science(2024)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入选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计划。获得资助后,将在责任导师、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进军教授等的指导下,继续以极易爆发成灾并传播植物病毒的蚜虫为对象,聚焦蚜虫扩散及爆发机制,重点解析其生态适应分子机制,助力搭建RNAi新型制剂为基础的蚜虫绿色控制技术体系,服务果蔬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何雨娟,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22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媒介昆虫与植物病毒的免疫互作机制研究,揭示了经典性Toll免疫通路介导植物病毒在媒介昆虫中的分子稳态机制,详细阐明了媒介昆虫的抗病毒机制及植物病毒的反防御机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4批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青年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宁波市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在PNAS、Front Immunol、《植物保护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获得资助后,将在责任导师、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陈剑平院士和李俊敏研究员等的指导下,重点解析植物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维持高效传播的分子免疫稳态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昆虫和病毒间的长期协同进化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揭示灰飞虱的传毒机制,同时将为后续新抗病毒策略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高杨杨,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特聘副教授,2021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聚焦新结合位点克服有害生物抗药性的调控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7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近5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Drug Resist Update、Nucleic Acids Res、J Pineal R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6篇,1篇高被引,授权国家专利7项。获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并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的特等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资助后,将在责任导师郝格非教授等的指导下,重点解析新结合位点克服农药抗性的分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提高老靶标利用率,创制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农药先导化合物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