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各分支学科汇报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与会专家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
会议首先由植物病理学科、农业昆虫学科、生物防治学科、入侵生物学科、植物化感作用学科、农药学科、农药应用工艺学科、杂草学科、鼠害防治学科等9个专题报告牵头专家,分别介绍各分支学科发展研究现状、国内外发展比较、今后发展趋势与对策等主要研究内容。与会专家对每个专题报告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吴孔明院士在听取了部分专题报告汇报后指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首先要明确总体定位,不仅要面向科技工作者,还要考虑面向科技管理人员,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报告要体现学科发展全貌,突出重点,全面反映理论、技术、工程、产品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进展,导向性问题要有所体现;报告内容要进行归纳总结、高度提炼,避免简单拼凑;报告结构性方面,要强化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和发展趋势与对策部分,既要反映科学发展前沿,也要体现国家战略,不能太简单,要充实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学科、人才、平台、机制、政策等进行全面比较;分支学科之间内容可以有交叉,但不要重复,提倡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渗透。同时要注意科学性与科普性相结合,但要以科学性为主。宋宝安院士建议,在编写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时,可从领跑、并跑、跟跑三方面来分析。最后,陈剑平院士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陈院士指出,听了大家的汇报,“2016-2017年学科发展报告” 在编写专家的努力下,比前三卷学科发展报告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并提出在修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科发展报告站位起点要高,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体现中国特色,要转变思维方式,体现价值思维,从难度、高度、深度、宽度、力度五方面综合考虑;二是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面上要从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考虑,体现源头保障、过程保护和产品保证全产业链拓展与延伸以及跨学科、跨行业和跨界领域,点上要注意反映重点突破、重点布局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三是要避免传统思维、碎片化、资料堆砌,既不要有严重缺失,也不要唯我独尊。
二、讨论综合报告编写要求
汇报研讨结束后,课题组副组长、学会名誉秘书长倪汉祥研究员根据综合报告编写提纲,提醒还未提供综合报告素材的专题报告专家,要按照提纲要求及时提供5000字左右的素材。同时要求研究进展一定要提出有亮点、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部分,内容要具体、翔实,不能太虚、太空,要有具体的对比,也可用数字和列表来表示。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部分非常重要,具有导向作用,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在专题报告中,没有提供附录材料的专题,请在修改时注意补充。
三、研讨落实下一步工作计划
会议研究落实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
1.各专题负责综合报告素材的专家,在9月10日前将综合报告素材发给学会秘书处。
2.各专题报告根据本次研讨会提出的修改要求,抓紧时间修改,在9月底前报送学会秘书处。文稿要求完整,包括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索引等。
3. 10月上旬将学科发展报告提交首席科学家审读,根据专家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10月底定稿,上报中国科协和出版社。
4. 11月向中国科协提交 “2016-2017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以及 “学科建设发布会”所需的素材。
5. 12月底向中国科协上报 “2016-2017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总结”。
研讨会结束前,陈万权理书长指出,本次研讨会在三位首席科学家亲自指导下,开得很成功,很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讨既展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也为不同领域专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供了良好机遇。与会专家对报告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首席科学家对编写高质量学科发展报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各位编写专家高度重视,根据研讨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相信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高质量、高标准的按时完成《2016-2017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会议首先由植物病理学科、农业昆虫学科、生物防治学科、入侵生物学科、植物化感作用学科、农药学科、农药应用工艺学科、杂草学科、鼠害防治学科等9个专题报告牵头专家,分别介绍各分支学科发展研究现状、国内外发展比较、今后发展趋势与对策等主要研究内容。与会专家对每个专题报告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吴孔明院士在听取了部分专题报告汇报后指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首先要明确总体定位,不仅要面向科技工作者,还要考虑面向科技管理人员,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报告要体现学科发展全貌,突出重点,全面反映理论、技术、工程、产品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进展,导向性问题要有所体现;报告内容要进行归纳总结、高度提炼,避免简单拼凑;报告结构性方面,要强化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和发展趋势与对策部分,既要反映科学发展前沿,也要体现国家战略,不能太简单,要充实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学科、人才、平台、机制、政策等进行全面比较;分支学科之间内容可以有交叉,但不要重复,提倡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渗透。同时要注意科学性与科普性相结合,但要以科学性为主。宋宝安院士建议,在编写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时,可从领跑、并跑、跟跑三方面来分析。最后,陈剑平院士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陈院士指出,听了大家的汇报,“2016-2017年学科发展报告” 在编写专家的努力下,比前三卷学科发展报告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并提出在修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科发展报告站位起点要高,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体现中国特色,要转变思维方式,体现价值思维,从难度、高度、深度、宽度、力度五方面综合考虑;二是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面上要从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考虑,体现源头保障、过程保护和产品保证全产业链拓展与延伸以及跨学科、跨行业和跨界领域,点上要注意反映重点突破、重点布局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三是要避免传统思维、碎片化、资料堆砌,既不要有严重缺失,也不要唯我独尊。
二、讨论综合报告编写要求
汇报研讨结束后,课题组副组长、学会名誉秘书长倪汉祥研究员根据综合报告编写提纲,提醒还未提供综合报告素材的专题报告专家,要按照提纲要求及时提供5000字左右的素材。同时要求研究进展一定要提出有亮点、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部分,内容要具体、翔实,不能太虚、太空,要有具体的对比,也可用数字和列表来表示。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部分非常重要,具有导向作用,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在专题报告中,没有提供附录材料的专题,请在修改时注意补充。
三、研讨落实下一步工作计划
会议研究落实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
1.各专题负责综合报告素材的专家,在9月10日前将综合报告素材发给学会秘书处。
2.各专题报告根据本次研讨会提出的修改要求,抓紧时间修改,在9月底前报送学会秘书处。文稿要求完整,包括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索引等。
3. 10月上旬将学科发展报告提交首席科学家审读,根据专家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10月底定稿,上报中国科协和出版社。
4. 11月向中国科协提交 “2016-2017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以及 “学科建设发布会”所需的素材。
5. 12月底向中国科协上报 “2016-2017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总结”。
研讨会结束前,陈万权理书长指出,本次研讨会在三位首席科学家亲自指导下,开得很成功,很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讨既展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也为不同领域专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供了良好机遇。与会专家对报告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首席科学家对编写高质量学科发展报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各位编写专家高度重视,根据研讨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相信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高质量、高标准的按时完成《2016-2017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7年8月31日
会议照片:


学科发展报告首席科学家 吴孔明 院士 学科发展报告首席科学家 陈剑平 院士


学科发展报告首席科学家 宋宝安 院士 学科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陈万权 理事长


学科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 周雪平 所长 植物病理学科牵头专家 王锡锋 研究员





入侵生物学科撰写专家 郭建洋副研究员 植物化感作用学科牵头专家 孔垂华教授


农药学科研究撰写专家 李向阳副教授 农药学应用工艺学科牵头专家袁会珠研究员


杂草学科发展研究牵头专家 张朝贤研究员 鼠害防治学科 牵头专家 刘晓辉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