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查看原版 |English

主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陈剑平院士:建设特色小镇,要把乡村的“老天爷经济”“老祖宗经济”变成“老百姓经济”

来源:未知作者:-1 发布时间:21-12-23 编辑: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现代农业综合体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为了解宏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特色小镇建设如何服务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导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陈剑平。

《科技导报》:

针对中国“三农”问题,您创新提出了现代农业综合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在浙江等地探索实践,这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农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中国进入乡村振兴发展阶段后,现代农业综合体如何助力这一发展战略?

 

陈剑平:
现代农业综合体的基本内涵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在一定农业发展区域内,通过构建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体系、流通体系、投融资体系,开展多方主体合作现代科技信息支撑,促进农业功能集成、系统整合、跨界发展的新模式。

农业的基本属性是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要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工业、服务业)、“三网”(交通网、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促进农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进而建立市场前置、科技支撑、轻资产运行、辐射带动的商业模式和新农人的创新创业,让农业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这就是“现代农业综合体”的基本概念。

2014年,我带领团队开始进行乡村复兴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把乡村的“老天爷经济”(自然禀赋)和“老祖宗经济”(文化积淀)变成当地“老百姓经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纽带,并指导有关企业在浙江等地探索实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实践带来了契机和政策支撑。

《科技导报》:

2019年,您受聘担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党委委员、南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您对乡村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规划?

 

陈剑平:
我是土生土长的鄞州东吴南村人,非常希望家乡能发展成为发达、美丽、和谐和安心的地方,成为一个令人向往并能世世代代居住下去的地方。

据此,我以家乡作为自己乡村振兴理论的第一块实践地,力争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样板

乡镇虽小,但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一思想、统筹各方力量、有序推进。

重点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4个问题:

 
 

乡村产业如何发展;

 

村庄如何整治和改造;

 

村民生活质量如何提升;

 

农民如何赋能、如何增收,并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力争完成4个改造,即产业再造、生活再造、生态再造和服务再造。

担任南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进400多万元资金,为南村新建文化大礼堂老年活动中心,解决乡亲们举办婚丧大事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场所问题。

同时,为了统一乡村干部因地制宜发展家乡的思想,我们陆续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体、“三农”发展新模式的系列讲座,进一步规划了家乡建设的愿景,并带头进行实践。

一是科学定位,以体系思维谋划东吴镇的发展。

结合东吴镇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基础,尤其是基于天童古刹——东南佛国这个老祖宗文化积淀和太白湖与天童寺国家森林公园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花费半年多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明确东吴镇的5大发展规划目标,即世界佛教圣地级精神家园、生态农业及和谐社会的样板、江南特色的旅游小镇、宁波人的后花园和东吴人的幸福家园。

编制《东吴小镇总体概念规划》,帮助引进宁波开投-蓝城建设公司与东吴镇合作,签署投资24亿元的小镇建设工程,以产业发展夯实提升经济基础,以科技引入打造智慧城镇,以品质提升体验生活之美,打造新的东吴新镇。

 

二是因村施策,用绣花功夫微改造的方式建设东吴镇。

2019年启动东吴镇天童片区小城镇环境整治工程,集中5个月对已经衰败不堪的天童老街进行全面改造,并做到了“三不三不”,即不做大拆大建,传统风貌不变;不迁走一个村民,不变相搞纯商业开发;不搞简单的行政强制,群众意愿不违背。

东吴镇天童老街改造入选央视频《印象新农村》系列专题片,在央视新媒体平台连续播出,达20万+的点击量。

时任浙江省省长郑珊洁看到东吴镇这个节目后认为,完全符合总书记讲的“微改造”“绣花功夫”“因地制宜”等重要思想和理念,也完全符合实际,而且留住了乡愁,这样的盆景可以复制成风景

同年,东吴镇再次被评为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双样板镇

 

三是校地共建,大学助力东吴镇发展。

提出“大学小镇”模式和村庄运营理念,发挥大学在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才方面的综合优势,系统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在宁波市科技局重大研发专项的支持下,融合校地党组织和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的智库作用,组织理工医文商法体旅艺音等10个学科性学院70余名教师和研究人员,全面对接东吴镇12个行政村,开展面向共同富裕的城乡结合部乡村振兴综合集成技术研发与典型示范研究,以破解宁波城乡结合部乡村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在乡村特色产业、环境整治、数字治理、地域文化、景观改造、公共服务和公共健康等重点领域设11个研究课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携手探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式、机制框架与典型模式

2021年开展的地方产业发展赋能、乡村音乐品牌塑造、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等“十大专项行动”,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大学小镇”模式的实践,主要针对宁波市城乡结合部乡村振兴当前阶段面临的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大、治理手段不够先进、乡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重点突破完成宁波市绿色健康乡村特色产业链集成技术、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开发及商业运作模式、乡村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技术、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与环境“微改造”技术体系、乡村“数治”技术产品、乡村民俗与乡村文化特色因子提炼及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城乡融合的文体、康养、教育产业和医疗服务等新业态新技术,将取得几十项技术、产品、模式、标准和流程,为东吴镇进行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五大振兴提供研究报告、综合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促进东吴镇乡村振兴从综合性改革(产业再造、生活再造、生态再造、服务再造)到复合性提升(新农人、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态、新家园),为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样板。

通过市场闭环、理论闭环、供应链闭环、产品闭环和动线闭环的研究,打造乡村产品:名品、名人、名景、康养、乡愁和土地科学利用,形成原住民与新住民互惠互利的载体,生态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的载体,通过实现项目盈利(多渠道收入项目良性运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和农民增收(就业、创业机会收入来源增加);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农民就地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农村人口结构优化(新农人和职业农民培育)。

运用治理工程学思维和方法,对东吴镇社会管理与服务事项进行分类,区分政府应做事项和通过政府职能转移可交由社会、市场来做的事项,制定事项分类标准,设计相应的数字化产品、模型、管理平台,政府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责,从而实现为政府减负(财政支出减少,工作强度减负)、增能(增加管理和监督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和效果),赋能农民,为其提供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创业的机会。

科技导报》:

您提出的“大学小镇”和村庄运营思想,对实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五大振兴战略有哪些助力?

 

陈剑平:
“大学小镇”和村庄运营思想主要从理念和思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以及实践应用创新4个方面发力,我们以宁波为试验点

一是理念和思路创新。

当前开展的乡村振兴实践主要以公共财政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主。

将乡村视作待挖掘的资源和资产,以“大学小镇”模式和运营村庄理念为核心,立足宁波城乡结合部,推动乡村振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建立,探索乡村振兴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

 

二是模式创新。

选择东吴镇作为综合研究的示范基地,将东吴12个行政村纳入研究范畴,试图以一个乡镇为单元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等系统性梳理多维度研究,进而提出中国乡镇单元的整体发展模式村庄运营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是组织管理创新。

充分利用宁波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以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为研究和组织平台,整合文理10个学院的优势研发团队,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硬技术和软技术同等研发,这样大兵团作战的组织管理方式在国内乡村振兴研究中也属首次。

 

四是实践应用创新。

“大学小镇”作为宁波大学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落地模式,与东吴镇各部门、各村庄建立了对口工作机制,让基层一线的干部共同参与项目运行,保证了项目研发内容符合基层实际相互配套,也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实践基础,引导着科研人员的研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得创新更符合乡情,具有中国特色。

《科技导报》:

自2021年6月1日起,中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乡村振兴促进法》施行,这是一部全面指导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

这部法律的出台有何战略意义?《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后,如何解决乡村振兴所需的资金和人才问题?

 

陈剑平:
《乡村振兴促进法》具有务实性前瞻性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第一次为乡村专门立法,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通过科学统筹要素资源精准有效破解需求难点来系统提升“三农”发展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局性、系统性的法律保障,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涉及部门多、关联人群广,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过程中,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需要在党中央的全局统筹谋划下,稳步推进。

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地优化、完善,需要各个系统、不同部门积极主动地协同

《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的制度措施,既包括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监督检查的范围,也明确了具体的扶持手段

这些规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是确保在整体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强有力支撑

 

 

《科技导报》:

您有多年的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对此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陈剑平: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得有善于谋划又能实干的领路人,特别是有想法、能实干的年轻干部,应该大胆提拔。

 

二是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历史关切、科学规划。要做到3年设计、10年建设、百年运行。

 

三是要打造产品,运用社会资本、商业模式,同时聘请专业团队,让农民赋能。接下来,要做到市场前置、科技支撑、文化创意、轻资产运行、辐射带动,这也是做农业必须要做到的。

 

四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导入教育链、市场链、生态链、产业链、商品链,最后才是招商引资的资本链。

 

最后,切忌长官意志化,切忌房地产异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房地产,一定要有房地产参与,但是不能异化。一定要改变政府在干、农民在看的状况,一定要农民跟着政府一起干,乡村振兴才能有希望。

 

 
顶一下
(0)
0%
发布时间:21-12-23 点击数: 收藏本文】【打印文章